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政治方面
一、政治制度
(一)奴隶社会时期
1.夏朝:前 2070 年夏朝建立。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商朝: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国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西周:(1)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2>对象:同姓亲族(晋卫鲁燕)、功臣(齐)、姻亲、先代贵族(宋);
<3>作用:范围不断扩大,疆域广大的国家;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
夫=士”)
(2)宗法制:<1>目的:解决矛盾;<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礼乐制
(4)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现,礼乐制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二)春秋战国:奴隶制瓦解(宗法分封制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选官:军功爵。
(三)封建社会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前 221 年秦朝建立确立)
特点:皇权高度集中
(1)中央:皇帝制: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a.职能: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1.秦朝 内容 三公九卿制: 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集,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b.特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2)地方:郡县制:特点,官员有皇帝任命,不能世袭
中央:中外朝(中朝为亲臣近臣—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2.西汉:
汉初施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威胁中央,并最终引发七国之乱
地方:
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国,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中央: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 门下省:封驳审议
(2)评价: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3.唐代: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地方:设置节度使,结果引发安史之乱,导致唐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1)职能:中书门下:宰相的办事机构,行政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
中央:二府三司 相权);枢密院:军政,调兵权;三司:财政
4.北宋 (2)特点:相权一分为三
政治:文臣出任知州,设通判,监察地方
地方 经济:地方转运使(各州除自留小部分财赋其余由转运使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方)
军事:设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掌管统兵权
5.元代:中央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地方上设行省:
6.明朝: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清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事)
7.清朝
雍正:军机处(地位: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专制皇权顶峰
8.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作用:
积极: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②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有利于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建设,促进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消极:①极易造成暴政,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破坏;
②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③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9.发展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逐渐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二、监察制度
1.秦汉确立:秦:御史大夫 汉:设置刺史
2.隋唐:门下省
3.宋代强化:中央:出现谏院 地方:设置通判
4.明清顶峰
三、选官制度
1.西周:世卿世禄制
2.战国初期至汉初:军功爵(奖励军功)
3.西汉:(1)制度:察举制,征辟制
(2)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容易造成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5.隋唐:科举制 作用:①为下层文人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③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经济方面
一、农业和手工业
(一) 古代农业经济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1.原始农业的特点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模式:小农经济:
(1)时间:春秋时期;
(2)条件: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评价:积极 a.封建社会早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自给自足,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a.规模较小,难以扩大再生产 b.容易破产 C.封建社会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农业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4.水利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3)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4)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6.地位: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它的稳固与否之间关系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立国之本。
(二) 古代手工业
1.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
2.主要行业贡献
(1)冶金业:铜:二里头文化开始,商周进入青铜时代,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铁: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钢:春秋时期使用木炭冶铁,汉开始用煤,北宋普及;南宋用焦炭,明代普及
(2)纺织业:丝织业:上古缫丝养蚕,汉代远销欧洲、“丝国”,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棉纺织:宋末元初,棉花传入内地;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松江成为棉纺中心,明后
期棉花成为大众的主要衣料
(3)制瓷业:东汉晚期--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彩瓷(青花瓷、釉里红),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3.成就:丝织品和瓷器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二、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 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2. 周朝:“工商食官”制度,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
3. 春秋战国:私商出现并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题
4.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开通大运河,经济繁荣
5. 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6. 元代:纸币广泛流通
7. 明清:工业市镇广泛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白银广泛流通;农产品商品化;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形成大商帮
(二) 城市发展过程
1. 西周至唐代:对商业时间和地点有严格限制,受官府严格控制(坊市制)
2. 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坊市制被打破;打破时间限制(早市、夜市);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分散街巷之
中,形成街市;不再受官府监视;出现娱乐场所,瓦市
(三)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明中后期至清早期
2.特征:雇佣劳动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计工受值”;“预支”
3.发展缓慢原因:a 政治:封建制度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b 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
经济)占主导地位;c 思想:文化专制,重儒轻商;d 商人或地主剥削所得钱财,多用来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
大再生产。
思想文化、科技、文学方面
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演变历程:
1. 创立与发展:春秋战国 — 先秦儒学 民本思想
(1)孔子 主张:①政治:仁,礼,为政以德,在以德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②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③ 哲学: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苏格拉底的哲学:认识人自己。注重实际)
(2)孟子 主张:①政治:仁政(仁义礼智)/民为贵,君为轻→ 民本思想
②性善论;养浩然之气(义利观:舍生取义,先义后利)
(3)荀子 主张:①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天人观\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性恶论;主张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2. 完善与独尊:汉武帝 — 董仲舒新儒学(适应统治者需要) 君权神授;限制君权
(1) 思想来源: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 民本(仁政)
(2) 主要内容: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以德为主,以邢辅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学说
(3) 影响:使儒学在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占主流
地位。
3. 改造与成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1)背景:①佛教道教的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②三教合一,调和之风盛行;
③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
(2)内容: 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伦理,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人性。
实质:儒家道德伦理规范 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①陆九渊(宋代):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发明本心以求理
②王阳明(明代):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性,就是理
(3)评价:积极:重视人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尊严
消极:强调“三纲五常”等用以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4. 批判与继承: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潮
(1)李贽(明万历年):
a 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学说的绝对权威;
b 反对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自由发展;
c 提出男女平等的观念;
d 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摇撼了“存天理,灭
人欲”的理论基础)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①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理在气中”;物质是有规律的。
②黄宗羲: 批判君主专制; ; “ 天下为主,君为客” ” (民本思想) );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上而下的监督机构;反
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③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众治”
三大思想家内容总结:
经世致用 经济:工商皆本(黄宗羲)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黄:天下…;顾:众治)
思想:注重实学(顾炎武) 言论自由
二、中国古代科技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出现,东汉蔡伦改进。12 世纪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印刷术:唐代出现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13 世纪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唐代发明,唐末应用于军事。14 世纪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大作用。
4.指南针:战国发明司南,北宋发明指南针。13 世纪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巨大作用
(二)天文学
1.战国《甘石星经》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2.东汉张衡发明用于天体观测的浑天仪,提出地圆说比西方早 1000 多年
3.元代郭守敬发明简仪,比西方早 300 多年
(三)数学
1.春秋战国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2.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的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3.南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四)农学
1.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2.元代王祯《农书》,重点放在农业生产工具改革。元代《农桑辑要》,官修农书
3.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充分汲取和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五)医学
1.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经典,被后世称为“医圣”
3.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学巨典”。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三、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
(一)文学
1.先秦文学: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
楚辞:我国南方地区,采用灵活的句式,开创浪漫主义先河
影响:楚辞和诗经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风骚并举)
2.西汉文学:汉赋: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3.唐代文学:唐诗:盛唐:李白、浪漫主义 中唐:杜甫、反映社会现实
中晚唐:白居易、通俗流畅,同情民间疾苦
4.宋代文学: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5.元代:元散曲
6.明清: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西游记》吴承恩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三言”:凌濛初。“二拍”:冯梦龙 《红楼梦》曹雪芹 《聊斋志异》蒲松龄 《儒林外史》吴敬梓
(二) 艺术
1.汉字:商代:甲骨文、金文
秦代:统一文字:小篆 隶书出现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
2.书法:
秦小篆,汉隶书,魏晋时期行书,唐:草书:张旭、怀素 楷书: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
宋:追求个性,有意无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中华第一草书:张旭《自叙帖》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3.绘画:(1)魏晋:文人画出现:顾恺之《女史箴图》、《洛阳赋图》倡导“以形写神”
(2)唐代:雍容华贵: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
(3)宋元:文人山水画兴起:从注重写实到注重意境。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夏圭《山水十二景》。元:王冕《墨竹图》
(4)明清:文人画继续繁荣,不拘成法。“八大山人”朱耷《松鹰图》,郑板桥《墨梅图》
(5)风俗画:反映市井生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4.戏剧:(1)起源:傩
(2)两宋之际:南戏
(3)元代:元杂剧:标志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4)明代:昆曲—百戏之祖
(5)清代:京剧——国粹(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博采众长,道光年形成京剧)
第一次高峰:清代同治、光绪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