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时间 | 2019.10.29 | 课程内容 | 第五课 大气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2课时) |
本节课教学目标 | 教师目标 | 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 |
学生目标 | 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 ||
本节课重难点 | 1.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2.难点:风的形成过程及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别。 | ||
教学过程 | |||
三、教学过程: 解决步骤: 1、新课导入: 2003年9月2日发生的13号台风“杜鹃” 并提出如下问题:大气为什么会运动?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从而导入新的课题。 (板书课题:大气运动) 2、知识准备: (1)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一般情况下,气温高处气压低,气温低处气压高;空气密度大,气压高,反之小。 (3)一般情况下,空气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 (4)一般情况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板书: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据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 实际上,一些用心的同学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就有 地球上冷热不均现象无处不在,让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可能发现了问题,如:为什么示意图上,海拔高处的气压比海拔低处的气压还高呢?为什么图上有的地方,大气从低压处流向高压处呢?等等。 结论是: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板书: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各地冷热不均。) 5、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知识分析“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展示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过程,将取得很好的较果。 7、承转: 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大气运动有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水平方向上的大气运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风的形成知识。 (板书: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解决步骤: 1、旧知链接:(可让学生回答)(1)、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2)等压线的定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 的连线。 (3)、风向的定义:风的来向。 (4)、摩擦力方向的特点:与运动物体的方向相反。 2、新知讲授: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促使空气由高压流向低 压的力,方向由高压指向,并且垂直等压线。 (板书: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 (2)、形成风的三种情况: 此内容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学生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课件展示形成风的三种情况(以北半球为例), ,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点,突破教学难点。 提醒学生三个力与风向之间的关系。 水平气压梯度力 考虑地转偏向力 再考虑摩擦力 风向 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然后,要学生上讲台画出风向(以南半球为例), (板书:2、形成风的三种情况) 3、问题探讨: 利用物理学中“力的合成”知识,从理论上分析:(1)两个力作用下形成的高空风风向是否有可能与等压线斜交? (2)三个力作用下形成的近地面风风向是否有可能与等压线平行?
| |||
课后作业 | 完成相应课后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