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疫情为教材提高未成年人社会情感能力

2020-04-08 15:49:22     浏览次数:1301次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们最真实的生命状态,人性的真善美频频闪现,假恶丑也纷纷上演。战“疫”的一幕幕场景汇编成为活生生的教材,给未成年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也激励着他们尊重科学、不畏艰险、振兴中华。

疫情是一本个体社会化学习的“活教材”,带给我们伤痛,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在防控疫情中,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普遍认识到,提高未成年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意识,就是培养他们的社会化学习和社会情感,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从制定目的来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在社会化和个体的关系方面,如果没有社会化的学习,人们的共同目标就无法实现。个体社会化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定向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社会化是社会得以发展延续的根本,而未成年人的社会情感往往很难得到充分培养,仅凭道德说教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而疫情带来了一个重要契机。

社会情感提升是未成年人的“必修课”。在这场战“疫”过程中,从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每个普通市民,不同社会角色共同的社会情感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价值观,成为人们对抗疫情的核心驱动力。社会情感的践行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增强未成年人的社会情感就是培养未成年人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及能力,这是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那么,未成年人如何提高社会情感、健全人格?要做到“三个敬畏”,即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敬”就是尊重,“畏”就是畏惧。生命是宝贵的,生命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对一切生命都要怀有敬畏之心。懂得敬畏,就能从一切生命中感悟到美好和爱,感受到温暖,努力成为幸福的人。

敬畏生命。面对死亡没有谁会无惧,作为父母,有责任在孩子咿呀学语时就引导其遵守规章,有敬畏之心,以理性心态看待生与死,感悟生命价值。

敬畏职责。不同的职业造就了不同的社会角色,每个社会角色都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未成年人的职责是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学习知识是每个未成年人的重要职责。责任心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它使人重视自身力量,不寻找借口,不推脱责任,面对问题能够主动迎难而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敬畏自己的职责,也是对敬畏生命的一种细化和延伸。人们需要敬畏自己的职责,竭尽全力承担自己的各项责任,这也是在任何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基石。每个人只有在用心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才能使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才能充分实现自我。

敬畏规章。规章、制度有其严肃性,要求人们自觉遵守,无条件服从,试想如果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无视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那么后果将不可想象。敬畏制度来自个人的自觉与自律,只有敬畏制度,才能做到自律,用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缺乏对制度的敬畏意识,不能把制度内化为信念,就不可能自觉遵守制度。敬畏校规,遵守规章制度,是对每个未成年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