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提分宝典之答题技巧

2020-05-01 10:11:47     浏览次数:1263次


中考历史各类型答题技巧

1.合理利用答题时间。
  中考政史同场不同卷,造成答题时间利用的混乱。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两份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2.先易后难。
  答题时,容易的题目尽量少翻书,不能确信的,可以做个小记号,难题一定要经过思考之后再翻书,实在找不到答案的,要学会放弃,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待答题完毕后再回来做它。这样可以确保两份试卷都能完成,不漏题。
  3.答题规范。
  由于阅卷时是按点给分?每点一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尽量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段落化”就是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要另起一行,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挤在一块,“序号化”就是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要在答案前用大小写数字符号标出这一问题在该道试题中所处的顺序,“条理化”就是按整道试题所设问的先后顺序进行答题。
  4.试题全部答完后一定要检查。
  所有考生在时间允许时都要检查。检查选择题主要是做个确认,特别不自信的答案必须要翻书证实,做到心中有数,非选择题部分则按上述答题原则中的“三化”,逐条对照答案,查看有没有漏答项,如果有,及时解决。
  另外,认识、把握各种题型的功能、特点、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对于提高历史中考成绩是很有必要并大有帮助的。
   选择题
  选择题是根据教材内容、情景设置的题干和四个不同选项组成,所要求的知识面比较大,能够比较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是,首先要认真审题?找准题干中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以作出准确的选择,其次,根据题型特点?可以采用排除法和使用最佳选择法。
  填空题
  填空题和相关连接题同样属于考查学生的知识点,答案是唯一的,因此要求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在空格处填上准确的答案。
  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是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归纳史实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超越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没有完全脱离教材,又是教材的继续与延伸,即知识的迁移,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是,首先是阅读材料,必须作到“读懂、读透”材料,不仅从文字上读懂,而且要从历史角度读懂材料。把材料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阅读理解材料。这样,才能作到对材料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其次是审读设问,弄清命题者的意图所在,明确各题的不同要求,按要求解答。再次是处理好设问与材料、材料与教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从材料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组织材料解答。
  读史有感题
  读史有感题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一种主观性试题,此题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和归纳等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首先要审题,目的在于完整准确地答题,其次要审定题目类型,明确试题对答题表达方式的要求,再次注意分值分布,把握答题的重点部分,作到全面思考,找出要点,语言的表达准确。
  识图题
  识图题是考查学生技能的一种题型,考查的是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科之间相关连接的能力。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图,分析图的类型,图包括战争形式图、重要事件示意图、实物图等。找出相关信息,其次与把图放在历史的背景下,找出相关知识点,再次结合设问,弄明白命题者的意图,结合史实进行回答。
  

选择题的考查范围较广。近几年来有命题者把“识图”、“材料”等题引入选择题,命题方式采取了“一拖N”试题,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延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
  选择题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或者多项选择,或者单项选择。
  选择题的解法最主要的有立定法、排除法等方法。
  (1)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一般采用推理解答,排除不正确选项,找出正确选项,即为答案。
  (2)排序型选择题。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3)比较型选择题。注意寻找比较点,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确定答案。对事件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都可进行比较。
  (4)因果型选择题。它首先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即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考查原因时,常见的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其次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即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一般要靠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来定。所以注重平时掌握好历史史实,把握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和认识,就很容易解答了。
  (5)时空型选择题。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一般注重平时熟练掌握,对重要历史年代、历史地图等时空概念的记忆,加强强化训练。
  (6)最佳型选择题(又称程度选择题)。这类题难度较大,一般是从原因,性质、目的、作用等方面出题。其特点是提供的选项都有一定道理,但其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称为最佳选项。它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阐释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高度概括能力。回答时注意依据题干要求,分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思维关系,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中考历史试卷主观题答题模式

 中考历史试卷上,总有那么一两道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为基础,去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如何准确、全面地回答这类问题确保满分呢?记住以下几个答题公式,历史考试就变得简单许多了。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等
  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等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等)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等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等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等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等
  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等
  如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先概述维也纳会议和维也纳体系的概况;再分析其性质和特点,对其历史反动性及客观进步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判,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以上各项原理和公式,只是反映历史学科的一般规律。在实际运用中,需要结合具体历史问题,灵活调整。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概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一步调整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