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育部召开2021教育金秋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身体活动,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身体活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和改革方向。“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王登峰说。
王登峰介绍,具体来看,《意见》提出了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明确健康教育内容、落实课程课时要求等8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以中小学为重点,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完善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健全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机制。
二是明确健康教育内容。构建分学段、一体化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修订《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三是落实课程课时要求。完善课程安排,系统设计教学标准、师资配备、评价体系、制度保障,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四是拓展健康教育渠道。构建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鼓励开展健康知识竞赛、健康技能展示等活动,每年举办全国学校健康教育成果展示。
五是保障食品营养健康。倡导营养均衡、膳食平衡。学校配备有资质的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学生膳食营养监测,实施学生营养干预措施。
六是增加体育锻炼时间。严格落实眼保健操、课间操制度。
七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意识。加强重大疫情、重大灾害等特殊时期心理危机干预,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大学校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八是养成健康行为习惯。
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王登峰表示,教育部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保障课时抬高底线。
“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王登峰说。
据介绍,教育部明确改革理念,优化课程提升质量。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不断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目前,建设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43010所。
从数据来看,2019年开展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学生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出现好转,体育教学质量不断优化和提升。
下一步,教育部将对标各项政策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转变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着力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和锻炼习惯等问题。
把“健康第一”真正放在教育教学、家庭和社会活动重要位置上来
“我们一直在强调‘健康第一’,那么‘健康第一’对学校意味着什么?对家庭意味着什么?对社会意味着什么?对我们每个人又意味着什么?”王登峰在介绍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时进行了解读。
王登峰指出,“健康第一”的理念,不仅仅是教育的理念,也是整个“健康中国行动”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全社会高度关切的一个最重要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健康中国行动”方案里专门增设了一个特别行动,就是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在此背景下,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意见》。
王登峰说:“‘健康中国行动’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于学校来讲,对于学生来讲,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承担起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要承担起这样的职责,也就是把‘健康第一’真正放在教育教学、家庭和社会活动非常显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意见》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真正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整个教育系统所有老师、所有家长、所有学生对健康和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